半的来源

新百家姓排名:0

半[半、芈,读音作mǐ(ㄇㄧˇ),亦可读作bān(ㄅㄢ),但不可读作bàn(ㄅㄢ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君主熊氏之后,属于以姓氏字讹形为氏。
据史书《东周列国志》记载:“南方之国曰楚,芈姓,子爵。也自频项帝孙重黎,为高辛氏火正之官,能光融天下,命臼祝融。重黎死,其弟吴回嗣为祝融。生子陆终,娶鬼方国君之女,得孕怀十一年,开左胁,生下三子,又开右胁,复生下三子。长曰樊,己姓,封于卫墟,为夏伯,汤伐架灭之。次曰参胡,董姓,封于韩墟,周时为胡国,后灭于楚。三曰彭祖,彭姓,封于韩墟,为商伯,商未始亡。四曰会人,妩姓,封于郑墟小五曰安,曹姓,封于邪墟。六曰季连,芈姓,乃季连之苗裔。有名胄熊者,博学有道,周文王武王俱师之。后世以熊为氏。”
为楚武王熊通(公元前?~前690年)之兄熊旬之后裔讹改,熊旬为熊通所杀,夺权而立,熊旬的子孙后裔有脱逃灭杀者,改原姓“芈”为“半”,称半氏,读音不变,仍为mǐ(ㄇㄧˇ)。

第二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若敖后裔斗班,属于以谐音简改字为氏。
若敖的儿子名叫斗伯比,斗伯比的儿子名叫令尹子文。相传令尹子文是吃虎乳长大的,因虎身有斑纹,后代就用“斑”、“斗”为姓氏。古代的时候,“班”和“斑”两字通用,后改写成“班”氏。班氏后人有以谐音“半”字简改为姓氏者,称半氏,读音作bān(ㄅㄢ)。该支半氏就是班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令尹阙班,属于以先祖名字简改字为氏。
春秋时期楚国有令尹阙班,他的后人有与斗班后裔一样,以先祖名字中的“班”为姓氏者,称班氏,班氏后人有以谐音“半”字简改为姓氏者,称半氏,读音作bān(ㄅㄢ)。该支半氏就是班氏。

得姓始祖:斗班、阙班。
半氏是源自春秋时代的楚国。按史籍《风俗通》的记载,半氏的始祖斗班,是楚国的公族。推算起来是上古颛顼高阳氏的后裔。据史籍《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记载所说,他是吃虎乳长大的,而喂他的老虎身上有班纹,所以他才以斗班为名,也使他的后人“以王父字为氏”而姓了班。古代的“斑”和“班”通用,故称班氏。班氏后人有以谐音“半”字简改为姓氏,称半氏。半氏后人由于是出自斑氏,故尔皆奉斗班为班氏的得姓始祖。
二.郡望堂号:
1.郡望:
扶风郡:周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县、咸阳市一带地区。汉朝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置右扶风,与京兆、左冯翊合为三辅,治所在今陕西省兴平市,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凤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改名为扶风郡,治所在隗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麟游县、干县以西,秦岭以北、山东省平原县以南一带地区。五代时期后汉将其辖地定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一带地区。西晋朝时期移治到池阳(今陕西泾阳),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移治所到好畴(今陕西乾县)。隋、唐两朝以今陕西岐州一带为扶风郡。
黎阳郡:西汉高祖年间设黎阳县,属冀州魏郡,这是浚县设县之始,治所在大伾山东北。王莽时改名黎蒸,东汉恢复黎阳县名。
2.堂号:
定远堂:汉朝的时候,班超出使西域有功,被封为定远侯。
汉书堂:汉朝班彪的儿子班固、女儿班昭,父子三人一同写成了《汉书》。
三.历史名人:
半文朝:(公元1939~今),河北正定人。
毕业于北京市石景山冶金学院。曾任第八间调度、副连长、副车间主任、车间主任、副厂长、副所长例县长、工会主席。海淀区第七届人民代表。
主要业绩:在工厂二十余年间,与工人、干部、技术人员一起克服了重重困难,仅一个只有几百人的钢铁厂发展成了一个具有一千二百人的中型钢铁厂。
任职期间,领导了炼钢车间有衬电渣炉的改造,使炼钢车间从生产单一的铁铬铝钢种发展成能生产铝不锈、镍不锈、镍铬不锈、含铅易切钢,精密电阻合金等多种高合金钢种的车间。在提高质量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如铁铬铝降夹杂的攻关,Ae偏析的攻关,镍铬不锈皮下气泡,铁铬铝裂纹的攻关等,通过努力,基本上达到了瑞典康泰尔的质量水平。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多次被评为厂级调度标兵和青年团标兵,1968年8月被厂推荐为首都工人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68~1978年连续被评为北京市冶金局先进生产者,1977年被厂命名为干部学习标兵。